第3章 进门

  1993年的六月,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4年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并发症和后遗症也慢慢地显露了出来,有的人如鱼得水、越过越顺,对改革赞不绝口;也有的人觉得生活大步退后、越过越糟,对社会是怨声载道。
  孔文龙知道,现在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出人头地,哪怕是坐过牢的人;当然,现在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果你不努力工作,就会被社会淘汰,最后了吃饭都成问题,不像过去还存在着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所以,以后你能否过得好、过得幸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从今天起,赛道的发令枪已经打响了,剩下的就是你自己怎么跑的事情了。
  ..........
  从火车站到西郊土城就十公里的路程,那时候还没有堵车这个概念,孔文龙很快就到了土城街道。这好像还是他有生以来第二次坐出租车(第一次是他考上大学,同学们送他去火车站的时候),那时候差不多都是前苏联的拉达、波罗乃茨等车型,还没有夏利呢。
  终于到了自家的庆东公司家属院小区,17街坊,那时候也没有“小区”这个称呼,更没有围墙,只是一个大工厂的家属院,一共有着十几栋的五层楼而已。孔文龙家住2号楼8号,是个4楼。来到楼下,孔文龙感慨万分,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毕竟3年了,他的一届奥运会都被耽误了。
  ............
  家里的防盗门打开了,是母亲孔妈妈开的门,她今天一直在等待这一刻的到来。孔文龙之前已经和家里通过电报了,孔妈妈知道他今天会回来。孔文龙轻轻的叫了一声“妈”,他显然有些羞愧,不论什么原因总归是出过事的人了。
  孔文龙不太响亮的声音里仍然充满了自信,自己是80年代名正言顺的大学生,那个时代走到哪里都是浑身带着光环的栋梁之材,在国家超积开放的大环境里,只要他能埋头苦干,依然是前途无忧,甚至是不可估量。
  孔妈妈幸福地答应着,眼角里含着喜悦的泪花,然后她回头大喊着:“悦悦,你龙叔回来了,快出来吧!”“龙叔”是侄女对孔文龙的称呼。孔文龙的小名叫做“小龙”,打小家里人和亲戚都这么称呼他,几乎没人提到他的学名,很多人都一直以为他的官名是叫做“孔小龙”呢。
  这时一个3岁大的小女孩从里屋跑了出来,她睁大圆圆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面前这个陌生人。她是孔家的第三代,是孔文龙的哥哥孔金龙的独生女儿,名字叫做“悦悦”,是在孔文龙刚大学毕业时降生的。孔文龙去海南之前还经常见到这个侄女,只是当时她实在是太小了,什么也不知道,但悦悦后来还是听奶奶说过很多次她有一个叫“小龙”的叔叔。
  孔文龙爱抚地摸了摸悦悦的小脑袋,这是孔家的长孙,谁不稀罕?孔妈妈又催促了一遍,小女孩这才怯生生地小声叫了一声“龙叔”,孔文龙开心地答应着。这简单的一叫一答,标志着他已经升了一辈,从此以后正式当叔叔了,当然今后也就是真正的大人了。
  ..........
  孔妈妈一共有4个孩子,老大是儿子孔金龙,小儿子就是孔文龙,中间两个女儿是孔金玲和孔文玲。别嫌弃,这些可都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名字,绝不亚于今天盛行的什么“子轩、子墨、浩宇、诗雨”等等。
  那个时候人们真是单纯,生活也没有那么复杂,小孩子起名字只是为了和兄弟姐妹还有左右邻居区别一下而已,越简单好记越好。不像现在就一个宝贝疙瘩,全家围拢着,恨不得查遍网络、翻破《康熙字典》等等,也要挑出一个独一无二又富有吉祥寓意的绝佳名字,最好是让别人都读不出来那种生僻怪字才算满意。
  孔妈妈在家等儿子的时候,在厨房里还做着一桌的好吃的。孔爸爸这会儿没在家,刚才是被孔妈妈指使下楼买调料去了。今天要让小儿子好好地大吃一顿,因为他在外面受了3年的罪,所以现在差一个调料都不能将就。
  孔文龙告诉妈妈自己吃过午饭了,孔妈妈有些遗憾,可惜儿子没能吃上自己精心准备的饭菜,这些都是当年他最爱吃的。孔妈妈说:“没事,把这些做好的饭菜放到晚上再好好吃吧。”
  孔爸爸买调料回来了,他一眼看到儿子脸上的红晕,就知道孔文龙喝酒了。孔爸爸生气了,比较严厉地斥责着儿子说:“回来第一天就喝酒,太不像话了!”他当然也想儿子,毕竟是3年没见了。
  孔妈妈连忙挡住孔爸爸,说:“你儿子是第一天回来,你就别骂他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总是无边无际的,尤其是对小儿子。自古老话就讲:大孙子、小儿子,那都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心头肉。
  正是由于父母这样的溺爱,才养成了孔文龙的为所欲为、胆大任性的性格,终于酿成这次在海南的祸事。孔爸爸倒是比较理性,他对儿子父爱失度,必要的时候也会严加管教。
  孔妈妈问孔文龙说:“你怎么一点行李都没有啊?”她主要是指被褥和锅碗等基本生活用品。孔文龙告诉孔妈妈说:“那些东西我都留给当地的朋友了,都成了一堆破烂了,带它们回来,既晦气又没面子,还怕在家门口被邻居看见指指点点的。”
  孔妈妈有点可惜,那床被褥可是她花了好大功夫一针一线为儿子缝制的。好在家里被褥不缺,她马上就翻箱倒柜为儿子又找出了一套。
  ...........
  孔家是三秦人,老家在西京市周城县城西南八里路的孔家村。村口有一个石碑,上面记载着北宋年间,几个山东曲阜的孔子后人迁徙到了这里,据今天已经有700余年的时间了,现在全村几乎都姓孔。孔爸爸叫孔继东,是继字辈的,是孔子的第69代子孙,孔文龙是广字辈的,是第70代。
  只是孔文龙因为在文革期间降生,赶上了时代潮流,大人们唾弃了代表封建残余的论字排辈取名字的歪风,不再延续祖祖辈辈传下来上千年的习俗。包括哥哥孔金龙的孩子,都不再以“昭”字辈取名了,可惜了,这算不算是数典忘祖啊?
  ...........
  晚饭时,下了班的哥哥、嫂子、二姐和二姐夫都来了。还有孔文龙的外甥,他二姐的独生儿子亮亮,他马上就2岁了。除了远在南京的大姐家三个人以外,全家人都到齐了,大家用张罗了一整天的丰盛饭菜隆重地给孔文龙接风洗尘。
  孔爸爸原来是西郊的军工厂庆东公司的基层干部,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了高级技工,以每月72元的工资傲视全厂,这一直是孔妈妈的骄傲。当时孔妈妈的工资是53元,其实也算是不少了,两个人上班养活4个孩子,还要周济在老家周城县的两家父母,甚至还经常在经济上帮助双方的兄弟姐妹。
  现在想想还挺可怕的,就这在当时同龄工友群里,还是过得好的模范家庭。孔爸爸性格沉默理智而且心灵手巧,以前家里的很多大小家具都是他亲手打造的。那个年代真是充满了魔性,国营大厂的全职工人,居然都有大把的时间来做家具,这让现在的“996”们想都不敢想。
  孔妈妈特别勤快,性格豪放泼辣,干起活来一点都不输于男人。她是全职上班,还要照顾家里的4个孩子,孔妈妈大包大揽地做着家务,居然什么都不耽误。4个孩子几乎是一个比一个大一岁多,差不多是手拉手降临到这个普通的家庭的。
  正因为孔妈妈的能干,孩子们从来没有一个人挨过饿、缺过衣。现在想想,他们的那一代父母真是超级伟大,对家庭和孩子是无私的奉献,完全没有一点点考虑自我。现在的小家庭,两代人甚至3代人加在一起抚养一个孩子,还总是感到劳心劳力的。
  孔爸爸以前是厂里的车工,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提前几年按病休退了下来。然后他开了一个小的机加工作坊,先是买了一台旧机床,后又雇了2个临时工,就这样干了起来。
  孔妈妈在厂里时是钳工,车工的活她也不含糊,经常去小作坊帮助孔爸爸。有了二老的如此付出,才有了孔家后来比左邻右舍都好很多的小康生活。
新书推荐: 娱乐:我的同座美若天仙 只愿与你共凡尘 渺纪双生 为了拯救天使,我不断自爆! 海贼:打造洛克萨斯帝国 快穿:你的小可爱突然出现!嗷呜 高寒无限自传 都重生了,就干点别人没干过的 四合院:废品佬魂穿60年 快穿之炮灰逆袭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