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 > 第10章 《<论语·八佾第10章 孔子论禘礼》

第10章 《<论语·八佾第10章 孔子论禘礼》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说:“举行禘礼时,从第一次献酒灌地迎神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这里的“禘”是古代一种极为重要且规格极高的祭祀大礼,通常只有天子或诸侯才有资格举行,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以表达对祖先的尊崇和对神灵的敬畏。

  “灌”指的是禘礼开始时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把郁鬯酒浇在地上,以迎接神灵降临,象征着祭祀的正式开启。

  孔子之所以表示从“灌”这个环节往后就不想观看了,反映出他对后续祭祀过程的不满。这种不满可能源于祭祀的实际操作与他所认为的禘礼应有的庄严、肃穆和真诚的精神内涵不相符。

  例如,可能存在参与祭祀的人态度不够恭敬、仪式进行得不够规范严谨,或者祭祀仅仅流于形式而失去了内心的虔诚等情况。

  孔子的这一表述,体现了他对传统礼仪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也反映了他对祭祀所应承载的精神价值的重视。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祭祀的精神内涵缺失

  孔子之所以在禘礼的灌地环节之后便失去了继续观看的意愿,极有可能是因为他敏锐地察觉到,在后续的进程中,祭祀原本应当承载的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敬畏、无比虔诚的态度以及对祖先深切追思与敬仰的精神内涵,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原本庄重肃穆、神圣庄严的仪式,或许已经沦为了徒具形式、空洞无物的表面功夫,失去了其内在的灵魂与核心意义。这种形式主义的盛行,使得祭祀失去了与神灵和祖先沟通交流、传承家族和民族精神命脉的重要作用。

  2. 对传统礼仪崩坏的忧虑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社会秩序剧烈动荡、传统礼仪遭受严重挑战和逐步崩坏的特殊时期。他对禘礼的这般态度,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于这种崩坏趋势的极度忧虑和深沉痛心。传统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其失范和堕落不仅仅是仪式本身的问题,更预示着社会道德基石的动摇、行为规范的混乱以及人心的浮躁和迷失。这无疑让孔子这位心怀天下、致力于恢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思想家感到无比的悲愤和无奈。

  3. 强调内心的真诚

  孔子始终高度重视祭祀过程中参与者内心的真诚和真挚敬意。在他看来,如果在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将真正深沉的情感投入其中,仅仅是机械地、敷衍地完成一系列规定的动作和程序,那么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祭祀的初衷和本质。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祭祀,更广泛地启示着我们,在参与生活中的各种仪式、活动以及人际交往时,都务必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真诚,用心去深刻体会和切实践行其中所蕴含的真正意义,而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形式和虚假的表象。

  4. 对社会规范的反思

  孔子对禘礼的不满看法,也强有力地促使我们对社会中现存的各种规范和制度进行深入的反思。在执行和遵循这些规范时,我们是否真正全面、深入地理解并尊重了其背后所承载的核心价值和深远意义?还是仅仅浮于表面,为了迎合形式而走过场,为了应付任务而敷衍了事?只有当我们能够从内心深处认同并敬畏规范背后的价值,才能够真正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推动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5. 对文化传承的责任

  这一观点更是深刻地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文化传承的伟大征程中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我们不仅要一丝不苟地传承外在的形式和仪式,更要竭尽全力地传承其中所蕴含的深邃精神和永恒价值,以确保优秀的文化传统能够在时代的汹涌浪潮和历史的漫长变迁中得以顽强延续、不断发展、熠熠生辉。

  6. 追求内在的道德修养

  孔子对禘礼的不满,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上反映了他对人们内在道德修养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望。他深知,只有当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以真诚、敬畏、善良和宽容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和谐美满、繁荣昌盛的伟大目标,人类文明才能够不断进步、持续发展、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本章小结

  本章中孔子对禘礼的态度,反映了他对祭祀精神内涵和传统礼仪的重视。

  愿我们在传承文化和遵循规范时,注重内在修养,秉持真诚之心。

新书推荐: 凋霜之龙 开局天灾:从读手帐开始成为大佬 记得,那年花下 一战开局自带小女仆,我已然无敌 把尸体复活成诡,还叫我活神仙 失业后,我选择了修仙 魂物训练师 职业规划书 我修仙全靠被动 位面交易:逃荒农女富可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