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点(7)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1病原菌:是指那些感染宿主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2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致病的细菌。

  3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

  4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致病因子。

  5发病: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伤。

  (感染后不一定导致发病,发病一定有感染过程。)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

  概念:存在于人和动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的正常情况下对人和动物无害的细菌。

  2.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分布(p31)

  在动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差异很大。

  1消化道,口腔,胃,小肠,大肠→含有大量微生物。

  2呼吸道,鼻腔,咽部,扁桃体。

  正常动物的支气管以下及肺泡是无菌的(但可能有病毒)。

  上呼吸道是存在病菌的,而下呼吸道发现细菌往往是致病菌→咳嗽。

  3.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p32

  1生物拮抗:正常菌群(特别占绝对优势的厌氧菌)对来自人和动物体以外的致病菌有明显生物拮抗作用,阻止其在动物体内定居,从而构成一种生物屏障。

  2营养作用: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

  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作为一种抗原刺激,使宿主产生免疫,从而限制了其本身的危害性。 无菌动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4抗衰老作用:消除自由基毒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5其他作用:肠道正常菌群可抗肿瘤。

  4.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

  菌群失调

  免疫功能低下

  寄居部位改变

  条件致病菌

  如:人工授精→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泄殖道→输卵管→感染

  5.菌群失调

  定义: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微生物种类,数量和栖息处发生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

  失调原因:1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放射性素,激素等治疗,杀灭大量致敏菌,使某些条件致病菌或耐药菌优势增生。

  2免疫功能低下

  3因手术或器械性检查等医疗措施使局部免疫力受损,有利于细菌侵入

  →化疗

  第二节 细菌致病性和毒力

  1.致病性

  1.1 概念: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

  讲 xx 有致病性,高不高,需指明针对哪一宿主

  致病性大肠杆菌?多种人畜共患病

  内容:

  1细菌的致病性?宿主

  2不同的病原菌对宿主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致病性是细菌 种的特征之一

  1.2 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如何确定→柯赫法则

  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中不存在。

  2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3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4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柯赫法则重要意义?

  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

  写毕业论文都要用到

  是否有局限性?

  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在健康?者中不存在

  2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猪胞内劳森菌体外难以培养,病毒也是。

  3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人不能做实验),能导致同样病症。

  4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与宿主有关)。

  基因水平柯赫法则

  1应在致病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

  2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力的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伪狂犬)。

  3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

  4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

  2.毒力

  2.1 概念: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同→毒力是菌株的特征之一。

  2.2 细菌毒力的测定

  细菌毒力的表示方法很多→ Ld50、Id50、ELd50、EId50、t(Id50)。

  考→对应中文解释

  2.2.1 半数致死量(Ld50)

  是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间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表示方式:某病原微生物的 Ld50为 10-7.6 \/ 0.2ml →把病原稀释 10-7.6倍,接种 0.2ml 实验动物,可使 xx 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一半。

  2.2.2 半数感染量(Id50)

  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量。

  第三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1.细菌引起疾病条件

  1细菌毒力的强弱

  2细菌侵入宿主体内数量

  3细菌入侵部位

  4宿主抵抗力程度

  第四节 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

  1.概念: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

  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此外有些毒力因子尚不明确。

  1.1 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动物体的防御系统,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1.1.1 决定细菌侵袭力因素

  1粘附或定植因子(如菌毛,荚膜)

  2干扰宿主的防御机制

  3内化作用

  4在体内繁殖

  5在体内扩散(侵袭性酶)

  黏附或定植因子:

  1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称为黏附素(黏附因子),通常是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分。

  2革兰阴性菌的黏附因子为菌毛、外膜蛋白,如肠道中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毛。

  3革兰阳性菌的黏附因子是菌体表面的表层蛋白、脂磷壁酸等。

  4大多数黏附因子具有宿主特异性或组织嗜性,如大肠埃希氏菌 F4 菌毛(K88)仅黏附于猪的前段,F6 菌毛黏附于猪小肠后段等。这种组织特异性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的相应糖蛋白受体有关,其中的糖残基是黏附因子直接结合的部位。

  5某些黏附因子没有宿主特异性或组织嗜性,如 F1菌毛能与细胞表面的 d-甘乳糖残基结合,不论何种动物动物、何种组织细胞的 d-甘乳糖皆可结合。

  干扰宿主的防御机制:病原菌黏附于细胞表面后,必须克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抗体介导的免疫作用。

  荚膜、细菌表面的蛋白 、蛋白酶、毒素、细胞内逃逸。

  (1)抗吞噬作用(2)逃避体液免疫

  抗吞噬作用:

  1不与吞噬细胞接触。如通过外毒素破坏细胞骨架以抑制吞噬细胞的作用,如链球菌溶血素等

  2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如荚膜,菌毛和链球菌到的 m 蛋白

  3在吞噬细胞内生存。如沙门氏菌的某些成分可抑制溶菌酶体与吞噬小体的融合;再如李氏杆菌被吞噬后,很快从吞噬小体中逸出,直接进入细胞质。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产生大量过氧化氢酶中和吞噬细胞中氧自由基。

  4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细菌通过分泌外毒素或蛋白酶破坏吞噬细胞细胞膜或诱导细胞凋亡或直接杀死,吞噬。

  逃避免疫机制:

  1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前者主要在细菌表面结合机体组织成分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细胞结合性凝固酶结合血纤维蛋白或通过SpA结合免疫球蛋白。

  2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嗜血杆菌等可分泌 IgA 蛋白酶,破坏粘膜表面的 IgA。

  内化作用:指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

  意义:进入深层组织和扩散(进入血液循环),逃避宿主免疫机制的杀灭。

  体内增殖:细菌在体内增殖速度对致病性及其重要,如果增殖较快,细菌在感染之初就能克服机体防御机制,易在体内生存。若增殖较慢,则易被机体清除细菌在宿主体内增殖是感染的核心问题。

  体内扩散:在机体内扩散-侵袭性酶。

  有些细菌可由侵袭基团编码产生侵袭性酶,介导细菌侵入上皮细胞或有助于机体内扩散。

新书推荐: 综:精灵的恋爱日常 梦幻西游:上神白锦瑟 天道欠我一袋米 当县令十年,下属非要给我黄袍加身 年代,小医生的精彩人生 云天造化决 魂穿金陵:家族血仇下的爱恋 三国演义白话诙谐版 栗子到底什么时候成熟! 娱乐圈茶茶的,我泡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