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点(33)

  1.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类型

  宿主细胞感染病毒发生的变化有杀细胞和非杀细胞两种。

  1杀细胞:细胞病变、细胞裂解、细胞死亡。

  2生产性:细胞存活、允许病毒繁殖、释放。

  3非生产性:细胞存活、阻断病毒复制。

  4转化:病毒基因与细胞基因整合可致肿瘤、细胞形态变化。

  2.病毒引致的杀细胞变化

  (1)细胞病变(cpE):

  1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过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杀细胞性病毒感染所致的细胞损伤)。

  2cpE 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是病毒学检测及研究常规手段之一。

  3病毒产生 cpE 的能力与其对动物的致病力正相关

  (2)研究 cpE 的作用:

  1判定病毒的毒力(tcId50)

  2检测、鉴定病毒

  (3)cpE 的类型

  cpE 的表现:细胞圆缩、肿大、形成合胞体或空泡等。

  cpE 包括:

  1涉及细胞膜的 cpE(细胞膜融合)。

  2涉及细胞骨架的 cpE。

  3病毒引致的细胞凋亡与坏死。

  (4)几个概念:

  1合胞体:

  有些病毒能使感染的细胞膜发生改变,而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细胞融合的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合胞体。

  2细胞凋亡:

  即程序性死亡,是细胞阻止病毒感染所采取的一种自杀行为。属单个细胞死亡,而不是大量细胞死亡。

  3.空斑的形成:

  (1)操作方法

  (2)概念:

  1空斑。

  是细胞病变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叫噬斑或蚀斑。

  2病毒克隆:

  一个空斑可能由一个以上病毒颗粒感染所致,因此将获得的单个空斑制成悬液,梯度稀释后再作空斑,最终可得只含一个病毒颗粒及其子代的空斑,这就是病毒克隆。

  3空斑形成单位(pFU):

  指病毒的定量单位,可滴定血清效价、测定干扰素活性。

  (3)用途:

  1纯化病毒

  2对病毒进行计量和动态研究

  (病毒目前只用蚀斑实验进行纯化)

  4.病毒包涵体

  1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可通过固定染色而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测。

  2包涵体是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特征性的形态变化。因病毒的种类而异,可用于诊断

  包涵体:有无+形态 加以区别

  (1)包涵体位置(核内、胞浆)

  (2)包涵体数量(单个、多个)

  (3)包涵体大小(较大、较小)

  (4)包涵体形态(圆形、无规律形态)

  (5)包涵体染色性:

  嗜酸(伊红染成粉红色)

  嗜碱(苏木精染成蓝色)

  5.病毒引致的非杀细胞变化

  1非杀细胞病毒的感染通常引致持续感染,对细胞的新陈代谢并无大碍,但同时还产生并释放子代病毒颗粒。

  2持续感染的细胞大多能继续生长并分裂。这种情况见于某些 RNA 病毒的感染,如瘟病毒、砂粒病毒、逆转录病毒,特别是某些副黏病毒。

  3除少数例外,大多持续感染的细胞发生慢性渐进性变化,最终死亡。

  4由于机体迅速的新陈代谢,持续感染往往并不影响器官的功能,但像神经元这样的细胞例外,不能迅速替补修复,一旦因持续感染受损,就将影响正常功能。

  6.细胞抗病毒的 RNA 干扰

  1RNA 干扰是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 RNA 诱发的、同源mRNA 高效特异性降解现象。其为是基因转录后沉默的一种方式。

  2近几年来 RNAi 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1 年的十大科学进展之一,并名列 2002 年十大科学进展之首。

  3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发现 RNA干扰机制荣获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干扰素:

  1病毒感染的细胞能抵抗相同或不同病毒的再次感染,称之为病毒的干扰。

  2干扰的机制:

  (1)由缺陷型突变株所致,通常干扰同源病毒。

  (2)由干扰素介导

  3什么是干扰素:

  一组具有多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4干扰素分为三个类型

  1型:有 IFN-a和 IFN-β

  IFN-a有二十余个亚型

  IFN-β仅有一个亚型

  →1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抗寄生虫、抑制多种细胞增殖、刺激免疫细胞 杀伤活性、参与免疫调节、抗肿瘤作用。

  2型:只有 IFN-γ,只有一个亚型

  除抗病毒、抗增殖活性外,主要生物活性为免疫调节。

  3型:即 IFN-λ1(IL-29)、IFN-λ2

  (IL-28a)和 IFN-λ(IL28b)

  5干扰素性质:

  (1)干扰病毒复制

  (2)抗病毒活性

  (3)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并无病毒特异性。

  (4)干扰素特别是β及γ干扰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宿主特异性。

  第五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目的要求:

  1了解病毒感染对宿主组织和器官的损伤。

  2掌握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类型。

  3掌握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损伤。

  前言:

  1分子生物学水平分析,病毒致病特征与其他微生物差异很大;但从整个机体或群体上研究,发现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与细菌感染有很多相似之处。

  2病毒侵入机体是否引起发病,取决于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因素),而且二者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3病毒感染:

  指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4病毒性疾病:

  指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

  5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

  免疫抑制、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造成组织器官病理损伤

  调控基因与调控蛋白的区别:基因不一定都表达成蛋白,有外显子内含子之分。

  补:细菌感染往往造成机体损伤,病毒感染不一定造成损伤,如“寄生”,与机体生存和谐。

  一、病毒侵入、扩散与排放

  1.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

  消化道

  呼吸道

  泌尿生殖道(交配)

  眼球结膜

  节肢动物的叮咬

  皮肤

  注射

  (以上为水平传播:在不同动物个体间的传播)

  胎盘或产道内感染(产道→老师认为偏向水平传播)

  猪很多都是垂直传播,与胎盘结构有关

  垂直传播:

  存在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进入子代形成感染,常导致先天性病毒感染综合征、先天性畸形、流产、死胎或早产。

  2.病毒的扩散和感染靶器官

  1在上皮细胞表面局部扩散,如:乳头瘤病毒和某些痘病毒。

  2侵入皮下并扩散入淋巴组织,

  如:hIV、犬瘟热病毒、动脉炎病毒(pRRSV)。

  3通过血流扩散,如:细小病毒、肠病毒、披膜病毒、黄病毒。

  4通过神经扩散,如狂犬病病毒、一些甲型疱疹病毒。

  补:当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随后可侵入全身器官或中枢神经系统;亦可由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3.病毒的排放

  包括:呼吸道(主要排放)、口腔、消化道(主要排放)、泌尿生殖道、乳腺(有时乳液中也含病毒)、溃破的体表水疱、人为因素(屠宰、随意剖检)....

  (大的猪场都有专门解剖室,实在没有,在下风口剖检,剖检产所要及时消毒处理,杜绝原地剖检)

新书推荐: 逆天拾荒系统:从垃圾中重塑世界 流放?灭国?她搬空国库带崽造反 被退婚后,我靠直播算命爆红全网 爱在尘埃中绽放 剑神韩友平第一部 皇上对爱后的一生2 背景无敌的我竟然是大反派 爬错床后闪婚兵王被宠得无法无天 幻灵风云天帝录 世界大案之人性的泯灭